从2014年到现在,微信公众号可谓经历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有繁荣昌盛,有默默无闻,也有石沉大海。今天公众账号在运营越来越困难。
主要表现在:
1)在粉丝增长上,速度越来越慢,有的原地踏步,有的甚至不增反减;
2)在内容运营上,不知道该推送些什么,用户对什么感兴趣;
3)在粉丝变现上,不清楚这些关注者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价值,阅读量到底有没有意义。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首先,微信公众号进入了“疲软期”。鱼龙混杂,侵权抄袭的账号越来越多了,用户已经无暇于关注如此众多的内容,且同质化的东西越来越多。获取粉丝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以前一场活动加个几千几万粉可能没什么问题,但现在同样的一场活动,最终沉淀下来的可能连一半都不到。
其次,在内容创新上,缺乏新颖的亮点和超出用户期待的价值。对于一个自媒体人来说最要害的就是无话可说或难以持久地输出有价值的观点和想法。保持对所专注的行业领域的热情和坚毅。坚持每天原创的作者几乎微乎其微,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深入地专研。自媒体毕竟区别于传统媒体,在UGC上无法和传统媒体媲美。
第三,自媒体一方面面临着如何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另一方面面临着变现的压力。常理上粉丝越多意味着价值越大,责任越大,这有点像现在的微博大V。随着公众号垂直领域的细分,以及微信官方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评论,打赏等功能逐渐对每位用户平等开放,那些尝到第一波红利的微信自媒体大号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在内容供给方面的不足将会导致大批粉丝的流失。
除了以上三大问题外,自媒体还将面临着原创作者与门户媒体的版权和影响力之争。众所周知,做媒体就是做影响力和公信力,塑造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个优秀的门户科技网站自然离不开一批优质的作者。当微信向自媒体人敞开原创内容和阅读打赏的大门后,笔者明显地感觉到了自媒体人和门户媒体即将上演着一场版权,影响力以及利益之争。自媒体人和门户媒体在这三者之中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博弈。
从目前的自媒体发展来看,绝大多数自媒体人还难以做到有科技媒体或门户网站从自己的公众账号里转载内容的地步,大多数都是一稿多投或将同一篇内容发送到不同的传播载体上。自媒体人需要通过这些科技媒体和门户网站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典型的例子就是自媒体人在投稿时会经常性地带一些公众账号或个人微信的联系方式(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个自媒体的影响力有多大,他的粉丝就会有多少,变现的能力就有多强。
在大部分门户网站和科技媒体上,作者的投稿一般是无稿酬的(写的很牛逼的除外)。如果微信将改变这一现状的话,笔者相信很多自媒体人将会逐渐将重心由原来的门户网站和科技媒体上转移到自身的公众平台上来,或文章的首发会选择自己的公众账号。如果按照一篇文章20个人打赏,每个人平均5块的话,相当于一篇文章基本上差不多百来块,对一个小众的自媒体人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变现方式。而任何一个科技网站都没财力“包养”如此多的“自媒体”人。至于原因嘛,笔者就不多说了。
最后,谈谈公众账号的未来走向,笔者在此也做了几点思考,也许不全面,日后再为补充。
第一,公众账号将走向垂直化,深耕其专注的行业领域。微信加速了碎片化时代的到来,越是碎片化的时代越需要专注。当市场已经被教育的差不多,小白用户越来越少,用户都懂得如何去使用微信,如何群发公众号时,运营者们必须生产出更多的有价值的内容出来。而且还要时刻保持着在这个行业和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二,越来越多的微信大V公众号将以团队的方式运营。笔者所说的微信大V是指粉丝量在“10W+”以上的,不知道微信何时可以公布一下这样的大V目前有多少。前面谈到了粉丝越多压力越大的问题,对于这些“10W+”的大号来讲,要想规模化和产业化,必须在内容形式上要多元化和丰富性,这将直接决定着粉丝的留存率,转发率和转化率。无疑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只有专业的团队才能做到这一点。笔者观察做得比较好的自媒体无不以这样的形式发展。
第三,良币驱逐劣币,内容众筹将成新模式。优质的内容会沉淀,复制抄袭的公众号将遭淘汰。对于一些草根账号,无法持久创造内容的,众筹无疑是最好的方式。这里的众筹指的是大家来共同玩一个号,协同制作内容,利益可平衡分配,这一形式非常适合社群和共同的兴趣爱好的人来玩。在笔者看来不管是草根自媒体还是专业自媒体人都需要自我造血的能力。
虽然,微信公众号进入了“疲软期”,但这对用户来说无疑不是一件好事。这将表明用户在关注和分享的同时会更加注重理性,有价值的内容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