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漯河微信导航第一网
联系我们申请收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微信资讯 >

4个孩子服用尼美舒利颗粒死亡?微信传言让人心惊

发布时间:2014-10-14 09:50浏览1081次

“小宝贝服用尼美舒利颗粒发生瑞氏综合症,4个抢救无效死亡!”最近,一条关于“市中医院王晓燕主任真心呼吁”的消息在南宁部分微信圈中疯传,让不少年轻父母心惊惊。

记者求证发现,南宁市中医院并没有“王晓燕主任”其人,而且该名头还被“挂靠”到国内多家中医院。那么,“王晓燕”究竟是哪家医院的医生?微信所传内容有无科学依据?孩子发热又该如何正确求医问药?

被四处“冠名”

“王晓燕主任”最近有点忙

“请大家注意,市中医院王晓燕主任真心呼吁:工作以来已经遇见5例这样的病人,因发烧,小宝贝服用尼美舒利颗粒发生瑞氏综合症,4个抢救无效死亡”……

连日来,南宁一些年轻父母被微信圈里的这条信息吓得心惊惊。信息还称,“希望告诉有宝宝的朋友们,此药已禁止12岁以下的儿童使用,小孩发热不要用‘尼美舒利颗粒’药。”

南宁市民苏女士近日也见到了这条微信。“我在药店看到过有关该药的介绍,上次儿子发热,差点就买了。”她出于好心,将该微信分享到了朋友圈里。

为求证“王晓燕主任”是否本地医院的医生,记者首先联系上了南宁市中医院。经预约挂号查询及院方证实,该院并没有名叫“王晓燕”的医生。

其后,记者上网搜索发现,“王晓燕主任”还被“挂靠”到了温州市中医院、重庆市中医院、佛山市中医院等国内多家大型中医院,但多家媒体求证都查无此人。最终,记者致电郑州市中医院儿科,了解到该科室确有“王晓燕主任”其人,但据该科室医务人员透露,王主任确曾作过针对儿童就医用药的相关提醒,但与网传内容无关;而且,最近找“王晓燕主任”的电话很多,王主任为此还特地向媒体澄清过,目前不愿接受采访。

提醒有依据

12岁以下儿童确实禁用该药

这条微信内容既有“内幕爆料”,又有“温馨提示”,很多家长看了都想知道其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

记者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后,查询到一份《关于加强尼美舒利口服制剂使用管理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11]209号)。该通知明确要求,尼美舒利口服制剂禁止用于12岁以下儿童,且最大单次剂量不超过100mg,疗程不能超过15天,并应依据临床实际情况采用最小的有效剂量、最短的疗程,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南宁市中医院临床药师宁剑介绍,尼美舒利是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据介绍,这种药物早在1997年就在我国上市了,但在201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调整尼美舒利临床使用,禁止其用于12岁以下儿童。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儿科主任梁文旺介绍说,瑞氏综合征的病因及其损害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而尼美舒利与瑞氏综合征的相关性也未见临床报道,但不排除二者具有相关性。他提醒道,如果发现儿童发热类似新病例,首先要明确诊断,确定其相关性,不可凭感觉猜测。

忌偏听偏信

不要轻信网络传闻而耽误就诊

现在网上流传的“健康用药知识”太过泛滥,让家长们莫衷一是。南宁市中医院临床药师提醒道,广西现已出现登革热疫情,如果孩子真的出现发热等症状,千万不要因轻信网传内容而耽误治疗,更不要轻信网上的医学知识自己到药店买药治病,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

孩子要是真的发烧发热,该怎么办?宁剑介绍,最近南宁天气转凉,孩子感冒发烧挺常见,为此,市民家中可常备一些感冒药。由于孩子的个体差异不一样,药物或多或少存在不良反应,孩子初期发烧时最好在家里就对其进行物理降温;但如果其体温过高或持续不降,则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

知多点

这些物理方法

可为宝宝降温

1.解开孩子的衣服自然降温,但不要让其受直吹风、对流风。

2.在孩子头部、额部放置冷毛巾冷敷,或者粘退热贴。

3.孩子的皮肤较嫩,不建议直接用酒精擦拭,可换成冰袋冷敷,也可以用冰水在其背部、胸部擦拭,但尽量不要擦腹部。

4.如果孩子体温超过38.5℃,就应该立即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摘自《长春晚报》)

编辑有话说

看到“王主任” 请你也别轻信

“蔬菜水果无益补铁”、“红糖补血能代替贫血治疗”……现如今,拿起手机,登录微信,这样的“实用”信息常常扑面而来。

更要命的是,这些信息的始作俑者和传播者为了增加其传闻的可信度,还常常冠以“专家提醒”、“考证结果”等,言之凿凿,有图有真相,让你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荀子曰:“流言止于智者”。其实,任何谎言或者谣言,在善于思考的人面前都会被揭穿及无视。如果我们凡事都能够少一些好奇,多一分理性,静下心去思考言论背后的真相,那么编造得再圆滑再高明的谣言,也一定会露出马脚。就如同“王主任”的诸多提醒,看似有理有据,实际上,其提醒的多是些“陈年往事”,已经是医疗界众所周知的知识。本来不必再去提醒的信息,冠以“孩子因此死亡”的所谓“事实”,不但容易引发不明真相者争相传播与转载,更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因为,当一群没有思考习惯的“愚者”聚在一起的时候,谣言的杀伤力,绝不比任何武器弹药差。

网络时代,要想从根子上杜绝谣言的兴起和传播,除了要求互联网信息监管方从源头惩治入手,净化网络信息杂芜的乱象外,更要求公众不断增强自身判断力,改掉头脑发热、偏听偏信的坏毛病,更不要“随手转”不负责任的信息,以免成为扩散谣言的推手,让微信变成“危信”。